编者按:这是在2025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期间,由北京服务贸易协会主办的2025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AI专场论坛的演讲。作者是元初智能创始人CEO曹昀先生。
我是元初智能创始人CEO曹昀,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这家专注To大B的小公司六年出海实践中的真实体会 —— 与其说是经验,不如说是用教训换来的生存法则。
首先想给大家推荐个小工具叫Stage timer,是德国工程师Lucas用周末开发的AI产品,原本用于直播录音计时,现在会议场景也广受欢迎。这个“一人AI创业公司”的爆火逻辑和我们很像——看似处理的是再普通不过的计时、文件处理等“boring”需求,但恰恰是这些白领工作的核心痛点。我们公司同样专注这类“boring但刚需”的场景:帮欧美五百强客户处理非结构化数据,比如银行合同、保险理赔档案这些无法模式化处理的文件。
为什么坚持只做头部客户?因为像德意志银行一家就能抵十家亚洲中小银行的业务体量。我们团队虽小——六年里国内外总人数从未超过25人——但靠着极致性价比,服务了日本最大银行、德国最大银行、美国前十银行等金融客户,以及全球最大铁矿企业、德勤等工业客户,却从未开拓国内银行客户,这是我们的商业选择。
说到出海,我们其实从Day1就生在海外,尤其我个人长期驻扎一线。但所谓“出海”对我们而言更像是生存本能——美国市场虽大且付费能力强,但地缘政治风险剧增,我们两年前就因“中国背景”被审查,我还被召去华盛顿“过堂“,类似TikTok的遭遇。现在看来,美国对To大B的中国创业者已非友好选项。
新加坡倒成了意外优选。比如大宗商品巨头Trafigura(世界五百强第12)把总部从瑞士迁到新加坡;三井住友银行更聪明,直接把全球AI负责人从日本调到新加坡办公。这种区域化布局趋势,恰恰印证了我们“”稳定性优先”的商业逻辑。
关于客户获取,第一家客户就是你的“市场通行证”。我们试过两种路径:要么让现有客户(无论中国还是新加坡起家)带路进入新市场;要么通过五百强企业的“创新部门/AI部门加速计划”切入。比如我们当年反向尽调三家美国银行时,专找欧洲、南美、亚洲、以色列的参与者追问:“加入计划后真的拿到订单了吗?多久拿到的?投资部门最后投了多少?”这才锁定最匹配的合作伙伴。
渠道伙伴方面,我们吃过纯关系型渠道的亏——在发展中国家或许管用,但To大B更需专业型伙伴,尤其是能系统集成到更大解决方案里的能力。比如我们曾因中美关系被迫放弃美国政府订单,但专业渠道在亚洲的正面案例却不少。
团队管理上,必须招印度人才——五百强里到处都是“老印”,分技术团队和商业团队。我们甚至尝试过融入少数族群团体,比如参加印度创业者大会时,作为唯一中国人反而成了“稀缺资源”,一天下来收获大量合作机会。关键是要打破“自我设限”,别总把自己当“外来者”。
最后想强调:出海不是坐在中国远程管理,必须扎根当地。我们的管理半径始终匹配团队阶段——招得进来,管得了,裁得掉,这才是小团队的生存智慧。
这就是我们六年来的真实体会,希望能为同样在出海路上探索的企业提供些许参考。
(根据记录稿整理,未经作者审阅)
北京服务贸易协会
Beijing Association for Trade in Servi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