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AI论坛专场
吴德坤:AI时代的全球化新策略:如何利用SE0 2.0和GEO走向全球。
Business+Al主席,Hashmeta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,吴德坤围绕“AI时代的全球化新策略:如何利用SE0 2.0和GEO走向全球”展开演讲,他提出,在AI成为新媒体的趋势下,企业出海应从主动寻找客户的“狩猎”模式,转变为通过SEO 2.0(全域优化) 和 GEO(地理定位) 策略让客户“主动上门”的“吸引”模式。他建议企业优先让AI认知自身品牌,并选择细分赛道,利用新加坡作为跳板及其政策支持,以更稳健的方式走向全球市场。
谭北平:AI驱动“生活方式出海”的新阶段:AI驱动的全球营销分析与优化。
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,明略科技副总裁,谭北平围绕“AI驱动的全球营销分析与优化”展开演讲,他结合自身AI产品出海实践提出,中国出海已从“产品出海”、“品牌出海”进入“生活方式出海”的新阶段。他强调应借助AI工具洞察海外情感与文化需求,并主张以文化自信输出现代中国形象(如使用中国模特),将汉服、短剧等文化符号作为新竞争力,从而实现从销售商品到传递生活方式的战略升级。
陈翌:To B 企业出海需面对的问题
深锶科技 CEO 陈翌围绕 “To B 企业出海需面对的问题” 展开演讲,先对比 AI 革命与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的差异 ——AI 是效率革命,以替代现有场景为主,缺乏新场景,多数 AI 产品为 “nice to have”,初创企业生存难度更高。接着指出中国 AI 企业优势在于 “1-100” 的落地能力,而非 “0-1” 创新。随后分析出海机遇与市场选择,并详细阐述出海核心挑战:流量获取、合规、文化差异、组织架构、产品设计。最后结合深锶科技案例,提及出海合规细节,并强调中国企业需拥抱全球化,推动产品走向全球。
梁宇鹏:AI驱动的科技公司全球化市场进入策略 让AI推荐你的产品
梁宇鹏先介绍双重身份:蓝莺专注聊天SDK,同时负责中国 CTO 社群,因 ChatGPT 后 AI 入口为聊天,较早接触 AI 技术。他指出中国 AI 技术内卷严重,核心方向应为 “Grow AI”,而增长关键是流量获取。接着区分 SEO 与 AEO,提出 AI 搜索本质是 “AI + 搜索”。随后分析内容营销痛点:传统方式产量低、专业内容缺流量,AI 可改变内容创作模式,但需解决 “海量优质内容” 生成问题,核心思路包括:由懂 SEO 专家写提示词、搭建企业知识库、确保网站符合 SEO 标准。最后强调该方法论适用于 To B、To C 及垂直领域,计划推出 “营销 Agent”,并开放合作。
刘武华:AI赋能的全球市场扩张:从本地到国际
刘武华在服贸会提及,扬帆出海作为出海服务平台,已服务超百家全球Top500企业,助力中国企业布局多海外市场。海外游戏、短剧等品类表现亮眼,AI从提升工具效能、提供情绪价值赋能出海,中小AI企业亦有高价值。扬帆出海平台有丰富资源,欢迎行业同仁关注交流,把握海外市场机遇。
薄益群:出海东南亚--加速中国企业的全球影响力
薄益群团队自2019年起,以新加坡为门户,为超100家中国企业提供出海落地、融资、商机挖掘服务。新加坡有出海模式与政策支持,是东南亚VC中心及跨国企业亚太总部首选地,企业还可参与当地合作活动。
Gabriel TAY:AI驱动的全球市场社交媒体GTM
Emplifi全球客户解决方案总监Gabriel TAY在服贸会分享《AI驱动的全球市场社交媒体GTM》,聚焦社交媒体出海战略、运营痛点及AI重构营销流程,通过案例展示AI优化内容效能、发布时机与广告投放,助力中国企业高效出海,实现互动量与ROI双提升。
曹昀:一家To大B的小公司的几点出海经验
元初智能CEO曹昀分享六年To大B小公司出海经验:专注“boring但刚需”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,服务欧美五百强。美国因地缘风险转战新加坡,客户获取依赖现有客户或五百强创新计划,团队需招印度人才,扎根当地管理,实现小团队高效撬动大市场。
陈凌云:狂搞流量,用AI视频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
某大模型营销内容创作平台今年三四月份立项出海,现用户近十万,因看中海外AI应用收入空间(中国仅占6%),凭产品研发与快速迭代的“中国速度”拓展。选市场考量规模、付费意愿等及政策、数据可得性等门槛,出海遇合规、语言、文化、支付等问题,均针对性应对。平台有爆款裂变、数字人、视频翻译等功能,可助用户低门槛创作,还支持定制数字人、数字人直播,正对接海外平台,欢迎合作。
2025中国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投资论坛
葛忠兴: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健康生态共建
在“自然守护+AI智治:共筑健康新生态”论坛上,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、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名誉会长葛忠兴先生指出我国重视人民健康,如“体重管理三年行动”已推出,当前人民健康态势良好,但疾病年轻化等问题仍存。发言者结合在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的工作,介绍藏药、蒙药等多民族医药及不同发展类型,重点说明苗药“十苗九医”等医学普及特点,提及民族医药在养生治病上的特色疗效,认为其是投资“蓝海”,有望在全球合作中为人类健康作新贡献。
李明:从AI赋能到主动健康管理体系构建——共筑健康新生态
“健康促进”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,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,是如何在这个传统框架中实现创新,进而推动形成新的健康生态。这种健康生态并非由某一方单独规划出来的,而是顺应了全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——追求健康与幸福。
余中:中医AI的第一性原理:回归临床价值,重构人机协同的信任边界
人工智能正以革命性的速度推动各行各业的变革,也自然进入了传统中医药领域。当前,人工智能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,涵盖辅助诊疗、名医传承、健康管理、中药炮制以及新药研发等多个环节,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。然而,在繁荣的表象背后,也出现了不少浮躁与夸大的现象,我们需要回归理性,从“第一性原理”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医AI的真正价值。
黄序 : AI赋能医疗健康未来
黄序先生在演讲中探讨了AI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。AI在药物靶点发现、临床试验优化、病灶识别提升、诊断效率提升等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。此外,AI在基层医疗赋能、可穿戴设备联动、慢病监测体系、5G远程手术、区块链应用、中医古籍知识挖掘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。目前,“AI+医疗”投融资市场活跃,重点关注药物研发、医学影像诊断和智慧健康管理等赛道。然而,行业仍面临AI医疗责任认定、算法偏见和医疗数据隐私保护等挑战。未来,AI医疗的发展路径包括国际竞争格局、产业规模预测、产学研资协同作战和生态圈构建。
戚伟欣:新时代 新使命—科技服务康养产业创新研究
戚伟欣先生在演讲中介绍了燕山大学在康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学校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,1997年更名为燕山大学,是河北省重点大学之一。围绕生物制药、中医药康养、AI医疗和康复辅具四大领域,燕山大学设立了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、生命健康与智能医学学院及康养人才培训中心。亚行贷款支持下,康养人才培训中心已建成并开展多项培训项目。学校科研团队在磁珠、脑智协同、AI智能监护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,并与国内外机构合作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。未来,燕山大学将继续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,培养康养人才,为大健康事业贡献力量。
李娟:从课题到客厅:智慧守护银龄大脑
在2025中国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投资论坛上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娟研究员以《从课题到客厅:智慧守护银龄大脑》为题,分享了团队在老年认知健康与脑科学干预领域的最新成果。她指出,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,痴呆患者已超过1800万,预防胜于治疗已成共识。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通过系列研究,验证了运动、认知训练与心理干预的协同效应,并成功开发了数字化康养平台“开心核桃”,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居家应用的转化,为老年人提供可评估、可干预、可陪伴的一体化脑健康方案,助力“健康中国2030”目标落地。
·于金须:BCI与AI双向赋能的产业化探索
在2025中国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投资论坛上,宁波工程学院机制系主任于金须以《BCI与AI双向赋能的产业化探索》为题发表演讲。他回顾了脑机接口(BCI)与人工智能(AI)在康复医学中的突破性进展——从意念打字、脑控机械臂到AI驱动的语音合成与具身康复设备。于金须团队基于多模态脑机交互技术,自主研发了可穿戴康复机械手、下肢康复椭圆仪等产品,实现了“意识—行动”的智能转换,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荣获“十佳创新成果”。
龙翔宇:从认知训练到”智慧客厅“:构建认知障碍全域干预的9073新模式
广东九零七智慧医养科技集团董事长龙翔宇发表主题演讲,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公司打造的智慧医养“9073”全产业链模式。该模式以AI智能平台为核心,针对认知症照护“筛查难、照护难、居护支持难”三大痛点,构建了覆盖“机构-社区-居家”三大场景的全流程解决方案,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从精准早筛、专业干预到居家照护的闭环服务,致力于为国家“9073”养老格局提供智能化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