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AI专场论坛 深锶科技 CEO 陈翌
来源: | 作者:北京服务贸易协会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10 | 5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编者按:这是在2025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期间,由北京服务贸易协会主办的2025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AI专场论坛的演讲。作者是深锶科技 CEO 陈翌先生。   



各位嘉宾下午好!


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To B企业出海需要面对的问题,在说这个话题之前,先跟大家分享下我对当前AI革命的一点认识。我有20年的工作经验,研究生一毕业就赶上了互联网浪潮,后来从工程师慢慢成长起来的时候,又遇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。这两轮革命和现在的AI革命,其实有非常大的差别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一直在创造新场景,以前我们获取信息靠收音机、电视,互联网出现后,信息服务变成了全新的增量模式,过去20年我们其实一直处在这样的增量市场里,而且正好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机,但说实话,我们对这一轮AI革命的认知,其实还不够深入。


就拿移动互联网举例,当电脑能揣进兜里变成手机,滴滴、外卖、短视频这些全新场景就冒了出来。那时候的创业机会爆发力特别强,很多小公司好像突然冒出来一样,两年内就能长成行业巨无霸。但这一轮AI革命不一样,它是从后台开始的效率革命,我在AI领域创业快五年了,到现在也没明显感受到有新场景出现,更多是对现有模式的优化。而这种优化带来的不是增量,是替代,这就和之前的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完全不同了。


回顾下AI行业的发展,早期大家说的AI四小龙,主要做人脸识别,有的从监控领域起家后成功上市,也有的还没上市,日子过得挺难。后来大语言模型出来,又有了AI六小龙,但这一轮模型带来的应用,其实在过去的小场景里都能找到类似的产业或公司。比如传统客服、NLP客服,再到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客服,本质上就是替代关系,核心是提升效率。所以在这种效率革命里,AI初创公司的生存难度,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大得多。


现在不管是做大模型、做Agent,还是用AI优化SaaS的公司,甚至有人说现在没有纯SaaS公司,全是AI公司,但这些公司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:产品黏度太低。大部分产品都只是 “nice to have”,是可有可无的,不是企业必须的“must have”。这就导致市场特别卷,比如AI客服,传统NLP客服已经把每分钟的价格做到两分钱左右了,现在用大模型做AI客服,想实现百倍、几十倍的效率提升,难度真的非常大。所以在替代市场里创业,在效率提升的赛道里找机会,关键还是要找到新场景、新商业机会。不管是做Agent还是大语言模型,最终落地必须靠AI应用创造新场景,这样才能从竞争里冲出来。但这已经超出了我过去20年的经验,因为我们以前都在增量市场里打拼,没经历过在存量竞争里抓效率、做精细化运营然后成功的过程,其实很多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工程师、创业者,都没有这样的经验。这种认知上的挑战,不仅在国内市场存在,在国际市场上也一样。


加上背后还有复杂的经济、社会背景,现在国内AI公司的竞争已经非常卷了,那国际市场呢?其实国际市场也一样卷。中国AI企业肯定要走向世界,但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?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,中国企业最强的能力不是从0到1的创新,而是从1到100的落地 —— 我们擅长从基础应用里发现机会,把机会做成场景化产品,然后快速放大,这是我们很突出的优势。


不过国内外的AI应用环境差别很大,国内80%到90%的流量都来自手机,很少有人通过Web站点获取信息,但我出国参加展会或者看国外大公司动态时发现,国外很多应用都是基于Web做的,这种生态上的差异,需要中国AI公司仔细思考。今天我不讲太多技术内容,主要想分享我作为工程师,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比如合规、数据、团队、合作伙伴这些。


先说说全球出海的大环境和机遇。AI技术确实在重塑商业格局,而且未来会持续重塑,但这个过程在应用和场景上其实很慢,我们在前端很难找到特别好的场景机会。就像普通老百姓对AI的态度,ChatGPT刚出来时,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担心孩子会被AI淘汰,但这一两年下来,大家慢慢不那么恐惧了,原因就是没有诞生像抖音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场景。比如咱们用的豆包,每个人的使用时长也就几分钟,远比不上抖音,所以AI对日常生活的影响,目前还比较有限,但整个AI产业的版图,肯定会随着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不断重塑。


那中国AI出海有哪些机会呢?比如我前东家阿里国际的AI产品,服务了200万家海外企业客户,但如果从爆款的角度看,规模还比较小,只能算看到了一点机会。另外,AI会推动B2B外贸自动化,有70%的传统采购流程会进行智能化转型,这也是一个方向 —— 不过这也是我不太看好Agent领域创业公司的原因,一旦Agent进入企业内部,想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小。还有AI电商,预计到2032年,市场规模会达到450亿美金,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。


再说说市场布局,AI应用出海,最好的市场按理说应该是美国,但美国对中国AI公司的合规要求特别严,甚至创业者拿中国护照都会有很高的风险,所以中国公司其实不太适合把美国作为首选。我认为东南亚、日韩、拉美这些市场,更值得中国AI公司重点考虑。但东南亚市场有个大问题,因为这一轮AI是效率革命,效率革命必然和成本相关,但东南亚除了新加坡,还有半个泰国算人力成本较高的地方,其他地区的人力成本其实比国内还低,所以AI的替代效应在这些地方并不明显,能抓住的机会主要是成本优化和服务升级。


接下来想和大家聊聊,技术优势背后的运营挑战 —— 出海这件事,每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。首先是流量获取,之前吴总也提到过,是客户找人还是人找客户,核心还是流量获取的问题。国内外的流量环境差别太大了,还有语言技术壁垒、本土化沟通的需求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障碍。


然后是合规问题,这也是最难的一点。给大家举个例子,国内有个To B企业叫声网,是美股上市公司,疫情期间它支持的Clubhouse成了全球爆款,但背后的合规成本和数据存储成本非常高,因为现在大部分发达国家都立法要求数据在本国存储。AI公司面临的问题更复杂,AI不只是简单的模型,模型的代码、训练过程,最终都会体现在模型权重上,那这个模型里有没有包含数据?模型能不能出口?这些都是难题。往往出海后,只能把模型代码带出去,所有数据都要在当地获取、重新训练,这中间的成本非常高。


还有内容审核成本,不同国家的审核标准不一样,前段时间印尼就因为“本地仓”的问题,导致十万商家的流量直接归零。另外合规体系怎么建也很关键,合规不只是满足法律要求,它其实是出海的生命线。


再就是文化差异和本地化运营的挑战,有数据说70%的跨界项目都是因为文化误解失败的,这个风险特别高。AI能不能精准搭建文化桥梁?最近就有个典型案例,苹果发布会推出了一款全球最薄的手机,大家对比中文官网、美国官网和韩国官网会发现,苹果在韩国官网用的宣传动作,其实是韩国的文化禁区。这种因为文化误解出问题的情况其实很常见。那AI能不能通过精准的本地化营销、客户洞察来提升品牌信任度?其实也有成功案例,比如欧莱雅的小程序,能让用户用口红直接试妆,这就给我们AI应用提供了新视角。


还有组织架构的问题,AI公司大多人数不多,在海外招聘本地员工会遇到很多麻烦。比如在日本,初创公司想解雇一个员工非常难,国内是N+1补偿就行,但在日本,解雇员工要考虑到他退休那天的权益,所以我们在日本找本地员工时,只能用国内外派或者新加坡外派的方式。不同国家的劳动法、劳动合规差异很大,还有人才成本的挑战也不能忽视。另外研发怎么布局?是全球统一研发、本地化运营,还是在各地都设研发团队?这些都会带来新问题。还有管理失衡,中国员工习惯了996,但欧盟最近出了新法案,如果员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,他参与开发的软硬件产品都没法出口,这种差异带来的问题解决起来特别难。


最后是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差异,国内外手机软件、网站的设计逻辑完全不同。国内产品的首页特别复杂,总想把所有内容都堆在首页上,形成一种大矩形布局,但海外产品不是这样,它们更注重功能模块设计,追求流程简易化,还特别重视讲“story”,这些和国内产品设计的差别非常大。


下面我以我们公司为例,和大家分享下出海的实际经历。我们是一家做多模态生成式AI的公司,核心产品是实时对话智能体MetaLuna。其实我们最早是做视频生成软件的,之前和场下很多嘉宾交流时发现,这个领域竞争太卷了,所以后来转型做了硬件,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产品视频。我们的硬件很适合做信息服务,比如地铁站点、文博展会、飞机场这些场景,现在产品做得已经比较成熟了,但说实话,它还是一个“nice to have”的产品,不是“must have”。这两者的差别很大,“must have”是用户看到就知道能解决自己的痛点,但现在不管是对话类的软硬件产品,还是To C的AI陪伴产品,大多只是找到了用户的痒点,可有可无。


所以我们现在在做一件事,因为硬件是To B销售,我们想把它变成企业流程的一部分。今年9月3号杭州展会上,我们发布了智能前台产品,这个硬件能刷身份证、获取二维码,用户拿到二维码后可以直接刷闸机、进车库,同时还能进行对话交互 —— 只有这样,产品才有可能慢慢变成“must have”。


还有一个重要方向,就是怎么结合AI 技术,让产品从“nice to have”变成“must have”,这里面其实和IP授权有关。光有AI技术、能生成视频,解决不了核心问题,比如一个3C硬件,如果上面有LABUBU的IP,它的价值肯定不一样;如果是《海贼王》,或者某个电影明星、网红的IP,就会被特定垂直群体当成“must have”。但目前这个领域,还没有AI公司进入。去年全球IP 授权市场规模有3500亿美金,AI在这个市场里几乎没有参与,而除了美国,日本是非常重要的IP大国,这其实是AI公司应该重点考虑的方向 —— 利用AI技术结合IP等资源,把产品做成“must have”。


此外我想聊聊出海战略和合作伙伴的选择,这对中国公司来说太难了。中国公司有个优势,国内市场卷,能从国内卷出来的产品,肯定有全球竞争力,这一点毋庸置疑,但选什么方向出海,是个大问题,我也想分享下我们犯过的错。


我们2022年第一次出海,是和LAZADA在菲律宾合作,LAZADA是大厂,采购我们的软硬件时,专门安排了五个小组测试产品,但最后我们在菲律宾只落地了五套软硬件,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当时觉得解决了多语言、互动这些问题,就没问题了,但忽略了一个关键:在菲律宾,一个初中毕业、长得还不错的女生,月薪大概3000人民币,一年工资也就三万多,而我们一套软硬件的成本,远远超过她一年的工资 —— 没有替代效应,用户自然不会买账。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菲律宾做支持、维护,还配合LAZADA做展示,但最后这些投入全打了水漂,所以出海选对方向真的太关键了。


还有为什么很多公司去东南亚?其实和国家战略有关。东南亚是我国制造企业、人力输出、基建的重点市场。比如蜜雪冰城,在印尼到处都能看到,连它背后生产两块钱冰激凌的工厂,日子都过得很好,这是因为它的市场定位、服务定位、价格定位,都和当地经济环境完全匹配。但AI公司不一样,是不是一上来就去印尼建办事处?要不要在当地找合作伙伴?这些都需要谨慎思考。我觉得AI公司如果在亚洲出海,最好的市场是日韩,不是东南亚。东南亚里新加坡是发达地区,但市场太小;泰国只能算半个合适的市场,而且东南亚的To B市场,比国内还混乱。国内To B公司想服务大国企,往往要找有资源的咨询公司帮忙,但在泰国,随便找个游戏公司,都可能直接对接军方 —— 东南亚的To B市场,特别像中国90年代的早期市场,混乱程度远超现在的国内。


所以对To B服务型AI公司来说,怎么谨慎选择合作伙伴,是个大问题,这个选择一旦做出来,可能会影响半年甚至一年的发展。再说说日本市场,它的好处是商业规则特别清晰,但问题也很突出 —— 节奏太慢了。我以前在大厂和日本公司合作过,慢到什么程度?18 个月都可能没有任何消息,这是每个市场都有的不同挑战。


和大家分享下我们公司的出海历程:2022年和LAZADA在菲律宾合作;2022年底开始尝试日本市场;2023年在日本拿到第一个To B客户;2024 年开始在东南亚拓展合作渠道;2025年成立了Psyche AI新加坡公司。这里面有个合规问题想和大家说,我们公司在疫情期间拿了美元基金,所以在国内是合资企业,没有大的股权变动。但当我们想搭海外架构,成立新加坡公司时,就遇到了37号文备案的问题。如果是先海外融资再搭建架构,流程会很快,但如果已经是国内公司,想把股份架构延伸到海外,同时把钱留在国内,这个流程很多人都没走过,我们从2022年底开始办,花了两年才走通,所以合规不仅是国际问题,国内的合规同样重要。


还有国际合规里的算力合作伙伴选择,我们最开始以为海外算力便宜,因为国内有英伟达禁运的问题,但现在反而国内算力更便宜 —— 这几年国内创业生态没以前火了,算力市场特别卷,价格自然降了下来,所以选算力合作伙伴也要重新评估。另外用户数据和服务方面,涉及软硬件平台改造、用户数据存储,比如在新加坡用算力,会有10%左右的碳排放税,所以如果想在新加坡设公司放算力,最好把算力放在马来西亚、越南的离岸保税区,这样能在税收上节省一些成本。


 最后想和大家说,不管是创业、AI革命,还是其他事情,再难也要拥抱挑战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、全球化,这个话题永远不会过时,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全球,赢在全球。

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