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 AI 专场论坛 蓝莺创始人兼CEO、鲲鹏会北京董事梁宇鹏
来源: | 作者:北京服务贸易协会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10 | 7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编者按:这是在2025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期间,由北京服务贸易协会主办的2025 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 AI 专场论坛的演讲。作者蓝莺创始人兼CEO、鲲鹏会北京董事梁宇鹏先生。


大家下午好!


我今天有两个身份想跟大家介绍一下。第一个身份,我是蓝莺的创始人兼CEO,我们公司早期一直做聊天SDK和聊天工具。由于我们是一家PaaS平台型企业,在出海业务中,之前支持最多的客户是传音 —— 传音手机大家应该都听过,它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基本超过50%,传音手机里内置的聊天SDK,用的就是我们的技术,所以我们其实是一家在背后提供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。


第二个身份,我是TGO鲲鹏会的北京董事。鲲鹏会是一个中国CTO社群,目前全国大概有一千位最懂技术的CTO在我们社群里。一方面因为我们做聊天组件,另一方面因为社群资源,再加上ChatGPT推出后,AI的第一个核心入口就是聊天,所以我们算是最早接触AI技术的一批企业。也特别感谢Business+AI这个平台,能让我在服贸会这个场合,和大家做这次交流。


2022年ChatGPT推出后,我们第一时间就参与到AI工具的建设中。刚才有老师分享说,中国在AI领域的一些体量指标可能比美国还高,但我觉得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 —— 中国技术领域的“内卷”程度要远超过其他国家。我相信做创业、做项目的各位,对这一点会有更深刻的体会。


所以在AI平台领域深耕多年后,我认为对我们创业者、对当前的AI应用而言,最值得投入的方向,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“Grow AI”(AI驱动增长)这件事。


创业这么多年,我发现所有企业都绕不开“怎么搞流量”这个问题。之前有人提到,未来是GEO(生成式AI优化)的时代,我待会儿也会讲到这部分内容。GEO时代里,AI对产品、对企业有重要推荐作用,但我觉得无论从现在还是未来来看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大家都应该专注在“流量获取”上 —— 不管流量来自哪个平台,是AI推荐,还是传统搜索引擎,核心都是把流量拿到手。


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现在做的这款AI工具的效果:目前在百度、必应包括谷歌的搜索里,我们的自然流量排名都很靠前。这意味着不用投广告,只要通过构建自己的内容矩阵,就能让客户在搜索时看到我们的产品。


刚才说的是SEO(搜索引擎优化)层面,现在再聊聊AEO。可能有人会问,为什么不称其为GEO?因为我们觉得GEO太专注于生成式AI引擎,而未来真正的AI,可能不只是生成式,还有很多其他路线值得探索,所以我们内部把这种优化模式叫做AEO。在AEO 的所有优化动作里,哪怕你去问DeepSeek,它推荐的核心产品里,都能直接看到我们的聊天SDK。


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核心观点,是“AI搜索是什么、AI推荐是什么”。我们认为,AI搜索本质就是“AI + 搜索”的结合。现在的AI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能力,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智能曲线,它能理解你的需求、你的想法,还能给你提供思考方向,但它有个短板 —— 没有最新的信息。比如你的企业联系方式、地址,或者产品的最新介绍,AI本身是没有的。


所以AI搜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补充处理:无论AI技术怎么发展,通过搜索获取到的实时、精准信息,依然是AI输出结果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

今天要讲的内容比较多,我翻页会快一点,技术部分也会简略带过,如果大家之后关心技术细节,我们可以会后再交流,重点还是跟大家聊聊产品相关的内容。


我们自己的产品做出效果后,也跟周围不少企业交流过。很多企业会问:“为什么过去的内容营销没达到好结果?”还有做AI的朋友会讨论:“ChatGPT 到底能不能干掉谷歌?”我们的观点是“不会”—— 虽然最终流量入口可能会迁移,但短时间内绝对不会,因为用户的思维习惯已经固定了。你让用户重新学习“怎么跟 AI 对话”,光这第一步,就会拦住很多人。


在内容营销这件事上,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有两个。第一个挑战是,过去大家做内容营销的方式都很传统,内容产量根本不够。国内做SEO时,很多人会用一些“变形操作”,比如刷量、刷点击,这种方式对某些品牌可能暂时有用,但如果企业想真正靠内容获取流量、产生收益,这些操作是远远不够的。


我们之前调研过很多企业,发现80%的团队每周只生产3到4篇专业文章,还希望靠这几篇文章获取足够流量。但大家可能没意识到,搜索引擎里有大量“长尾关键词”—— 当客户用这些长尾关键词搜索问题时,根本看不到你的专业文章。有数据显示,60%的搜索问题都没有被有效回答,客户和你的产品就这样错过了。尤其是创业公司、初创企业,很多时候解决的都是非常细分的专业问题,你确实有能力解决,但这也意味着客户根本不知道该搜什么关键词找你,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

第二个挑战是,如果你做的内容太专业,那能看懂的读者就很少,自然缺少流量。大家平时刷抖音、刷微博应该能发现,只有那些爆款内容、科普类内容才能获得大量流量,因为这类内容能把故事讲明白。反而专业内容没人看,为什么?因为客户在找你的过程中,很可能因为缺乏技术知识,或者被其他信息干扰,注意力被转移。


所以AI出现后,我们其实可以用它来改变内容创作的方式。现在虽然很多人写文章会用AI,但只用这种方式做SEO,创作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—— 它没解决内容创作的瓶颈,也没解决企业内容矩阵的建设问题。


很多人对SEO有个误区,觉得做SEO就要写出“全网独一份”的专业长文,还得符合SEO的各种要求,这其实是很多用传统方式做SEO的人留下的经验,但我们觉得这种思路走偏了。“数量”其实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,单篇文章在网上就像沧海一粟,根本进入不了搜索引擎的“视线”。大家平时搜索应该有体会,百度一下后,往往会点进知乎 —— 因为知乎上有人问出了自己的问题,看了别人的问题,才知道自己该怎么搜。很多时候,知乎大V在你的专业领域里,肯定没你专业,但他们能把用户想知道的问题讲明白,这正是企业做内容营销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所以说到底,企业内容营销的关键,还是要创作“海量的优质内容”。


再跟大家多介绍一点我们公司的情况。我在聊天技术领域做了快20年,所以我们现在核心做的是Chat AI SDK,目标是给所有企业提供一个类似ChatGPT的框架,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Agent平台。


具体业务分两块:第一块是IM SDK,除了传音,很多手机厂商内置的IM功能用的也是我们的技术。现在全球每新出货7台智能手机,就有1台用了我们的技术 —— 这主要是因为合作厂商的出货量确实很大。


第二块是AI业务,我们推出了“蓝莺 AI”Agent平台。不过这个平台和豆包、其他大厂的AI产品,包括ChatGPT本身,是有差异化的:我们聚焦做“企业级AI”,核心是把AI的各种能力集成到企业的应用里,帮助企业落地实际业务。


而我们刚才提到的“Grow AI”,其实就是基于这个Agent平台开发的营销工具。这就是我们公司的基本背景,简单跟大家介绍这些。


接下来跟大家聊聊内容创作的核心思路。如果大家自己懂AI,想自己做内容营销,我认为完全可行,也可以参考我们的方式。


第一个核心点是“提示词”。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认真写过一篇专业的提示词?我们的提示词是请懂SEO的专家来写的 —— 其实在这个阶段,通过专业提示词,很容易就能定制出符合需求的AI内容。所以如果大家要做这方面内容,首先得清楚SEO在内容创作上有哪些关键要点,然后让AI写出符合搜索引擎质量标准的文章。


第二个核心点,要让AI充分了解你的产品和企业。这就需要搭建一个“企业知识库”,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RAG技术,把你公司的资料、官网信息都导入进去,让AI能随时调用这些信息。


第三个核心点,你的网站得符合SEO标准。比如网站的TDK(标题、描述、关键词)、网站描述、核心关键词,都得满足搜索引擎的要求。


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,也是我们客户曾经遇到过的问题 —— 你的网站访问速度必须足够快。之前有企业跟我们说:“我们已经按你的方法做了,也生成了足够多的内容,可就是没流量。”后来我们排查发现,问题出在网站速度上:搜索引擎的爬虫一访问他们的网站就超时,导致搜索引擎根本不知道他们网站上有什么内容。这些细节,我觉得大家都得重视起来。


我们自己把这套方法跑通后,也把完整的解决方案开放给了大家。当然技术原理都讲清楚了,大家自己做完全没问题。但我觉得有创业经验的人应该都懂,创业最难的不是“有没有能力做”,而是“要不要把资源和精力分配到这件事上”。就像手机厂商,不是没有能力研发聊天SDK,但他们为什么要集成我们的产品?因为他们的核心精力要放在手机系统研发上,不会在单一功能上投入大量资源。


这里给大家简单看一下效果:做完这套内容矩阵后,你会有一个自己的流量站,这个流量站上还会配套漏斗转化系统,帮助大家把流量变成客户。


最后跟大家分享几组真实数据。我们自己也做过广告投放,其实企业的营销系统里,各种营销手段不是互相冲突的,大家都可以尝试,但最终只有一部分手段对你有用。对我们来说,早期品牌知名度比较弱的时候,投广告的投入产出比特别不划算 —— 因为用户看到我们广告的同时,也会看到竞品,面对品牌更弱的我们,他们很容易就忽略掉了。所以发现投广告没用后,我们就把投放停了。但大家可以看我们的真实数据:停掉广告后,几个月内流量还是一直在上涨,包括刚才跟大家说的搜索排名,还有我们真实客户的流量情况,都非常好。


有一组关键数据想跟大家说:用这种AI驱动的内容营销方式,流量成本能降到原来的1%。对做营收增长的企业来说,这一点的含金量应该不用我多说。


我们有个客户是头部BI厂商,也是互联网企业,他们用这种方式做内容营销后,市场验证线索成本直接下降了一个数量级。做企业服务的各位,应该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。


还有一个财经类网站客户,他们用这种方式做To C流量,同时也做买量。就像我刚才说的,买量和自然流量这些手段不冲突,做营销时只要某个渠道的ROI是正的,就可以继续做。他们用下来,流量成本也降了二十分之一。

所以我们这套方法论,不管是To B、To C,还是垂直领域、头部企业,都适用。


最后再跟大家解释一下“海量创作”的概念:基本上每天要创作上千篇,或者至少几千篇内容,基础量级也得是几百篇,这样才能满足企业营销的需求。只写一两篇专业文章,是完全没用的。


最后部分核心想跟大家分析的是,要学习微软的思路 —— 微软在所有产品里都做了“数与表”的内容建设,只有把垂直领域的内容做扎实,才能真正获取属于自己的流量。


我们后续还会把这套工具做成一个“营销Agent”,如果大家感兴趣,会后可以加我们客服微信交流。如果你的企业属于专业领域,且有一定量级,我们还能提供流量承诺,和大家一起合作共赢。


谢谢大家,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!